近期,政治局會議、國務院金融委會議以及最新發布的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等密集釋放有關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信號。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國內外的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一定變化,不過關于貨幣政策的提法與去年下半年以來一脈相承,整體而言,貨幣政策仍是“穩”字當頭,不會超預期收緊,同時也更為強調對重點領域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結構性工具或將是貨幣政策下一步發力點之一。在處理好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退出預期的外溢效應上,我國貨幣政策各項操作仍將“以我為主”。
國務院金融委日前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繼續實施直達實體經濟的政策工具,增強微觀主體活力,穩企業保就業,大力支持普惠小微、鄉村振興、制造業、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發展。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把服務實體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范風險的關系。4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指出,要精準實施宏觀政策,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把握好時度效,固本培元,穩定預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使經濟在恢復中達到更高水平均衡。
業內人士表示,貨幣政策“總量要穩、結構要進”的特征未來將更為凸顯。“近期,關于貨幣政策的表態本質上沒有發生變化,重點是要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表示,3、4月份的金融數據顯示,去年相對寬松的政策導致的高基數效應已經顯現,融資環境整體呈現邊際收緊,這需要做好政策銜接,繼續維持適宜的融資環境防止貨幣、社融增速出現過快下行。
光大證券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從總量上看,貨幣政策仍將以穩為主,不急轉彎,做好跨周期調控,保持貨幣和社融增速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在此基礎上,根據市場流動性運行情況實現基礎貨幣的靈活吞吐,使得資金利率圍繞政策利率中樞震蕩運行,維護利率走廊穩定。
結構上來看,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未來一段時間貨幣投放將更加凸顯“有保有壓”的結構性特征,“保”的重點是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監管層可能繼續推出新的直達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源向這些領域集中,“壓”則主要指向房地產金融以及地方政府平臺融資。他預計,5月之后以房貸為主的居民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勢頭會繼續回落,不排除出現持續同比少增的可能。王一峰也表示,貨幣政策將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控,常態化的再貸款再貼現工具使用,是定向貨幣政策工具發揮作用的主要表現,并可能形成新的基礎貨幣投放管道。
結構性工具對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行支持將是貨幣政策下一步發力點之一。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正在抓緊研究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相關工作,爭取盡快推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通脹壓力有所加大,美債收益率有所上行,一些國家也出現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的苗頭,市場對美聯儲下一步的舉動也持續觀望。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美聯儲在2023年加息是一個合理的判斷,并且全球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變化不會對國內經濟帶來較大沖擊。她強調,中國經濟很穩定,貨幣政策也會“以我為主”。
王一峰也表示,短期看,我國經濟整體向好,但仍存在復蘇不穩固、不平衡的現象,需要處理好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性通脹壓力,貨幣政策需要管理好通脹預期,防止大宗商品結構性通脹向消費品通脹傳導。中期看,要處理好發達經濟體刺激性政策退出的外溢效應,為應對資本流動、金融市場波動預留政策空間。他同時表示,全球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調整對我國貨幣政策決策的擾動相對有限,我國貨幣政策各項操作仍將“以我為主”。
王青表示,接下來,監管層或將以適度增大人民幣匯率彈性、強化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等方式,應對全球金融環境可能出現的波動,發揮好彈性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防范外部風險沖擊,保持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